【百工圖】PM都在做什麼?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經驗談 (上)
一間具有產品開發/研發能力的公司,勢必少不了「PM」這個職位。社會新鮮人對 PM 的工作或許不了解,但每間公司幾乎都有 PM 這個職缺。到底,PM 在做什麼?什麼樣的人適合擔任 PM?頭銜掛經理,實際工作到底在幹嘛?這篇文章整理七位在職 PM 的經驗,深入介紹 PM 一職。
版權聲明
本文在 2018 年首發於我的 Medium 平台,累積超過十萬讀者閱讀,是我個人最受歡迎的系列文章,也因此獲得了破千位粉絲的追蹤。曾授權 AAPD 轉載。
因平台自由度考量,日後所有文章都將轉回本站發表,歡迎來此追蹤。
1. PM 都在做什麼?
PM,可以指代產品經理(Product Manager),也可以是專案經理(Project Manager),顧名思義就是專注產品/專案的人員。
PM 的職責
主要工作內容以產品規畫、市場競合調查、核心版本進度控管、細節驗收與跨部門溝通為主,也需要提供團隊願景與目標。由於需要催生產品或專案,因此工作時接觸人的機會極高,很常卡在會議中,也因此被視為公司的跨部門專業協調員。
Really?我再講一下更清楚的工作流程,也許會更清楚。
每間公司開始一個專案/產品的原因跟考量不同,通常有幾個可能:
- 上門客戶提需求
- 異業談合作
- 內部提案(包含上級的突發異想XD)
無論需求來源,PM 與需求端談完初次需求後,多半要據此提案(此時通常會產個初步 user story、wireframe 等,跟工程師與相關人員確認技術、所需時程),其後再次確認規格,無誤再跟工程師談版本時程分割等。
接著,就看每間公司的開發流程,可能會有些許差異,但以現在流行的敏捷開發為例,多半會以一到二週切時程,快速做出第一個最小可行版本。後續是否再開發,或者修正提案、改開發方向,又是後話。
聽起來似乎不難,但現實比較有可能是這樣:
(1) PM 談完 A 案的初次需求,旋即在技術面被打槍。回頭跟客戶調整需求,卻不被理解,遇上重重阻礙。
(2) A 案的初次需求沒遇上問題,但進入開發前期時,客戶覺得花太多時間評估了,決定撤掉 A 案。
(3) A 案開發到一半,由於其他即將上線的 B 專案需要資源,因此主力人員被調走,A 案無限期停擺。
以上所有狀況都很基本,更多離奇、PM 難以獨力處理的情況都會出現,因此「跨部門溝通力」跟面對案子各種狀況也不混亂的「大顆心臟」都很重要。
2. 兩個都叫PM,有什麼不同?
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的英文簡稱,很巧地都是「PM」;簡單來說一個以產品為主,一個則以專案為導向。你也許仍聽不出兩者的差異,但沒關係,在中小企業佔多數的台灣,也許是企業規模不夠大的關係,或者是基於大家都知道的原因, PM 頭銜差異真的不大。(至少受訪的 7 位 PM,每一位都得兼著做。)
通常,Project Manager 比較偏技術與規格層面,由於其主要工作是確保專案能如期完工,因此需要解譯需求、思考做法,並在做法被工程師打槍後,提出其他解法(當然,也可以請工程師給你建議)。總之,與研發的溝通極為密切,也有非常多的技術活需要思考與判斷。
至於 Product Manager,則比較像是從使用者體驗與需求的角度,規畫一個產品應該有什麼功能、起什麼效果,從無到有生出一個產品。
用工作對象來分,Project Manager 的主要思維對內部(老闆、主管、團隊),Product Manager 的思維則偏向對外部(也就是 B2B 跟 B2C 中,後面的那個B跟C。總之就是對用戶!)
不過,為什麼需要兩種 PM呢?
以流程來說,無論是誰發起了產品/專案的需求,都需要 Product Manager 深入思考功能對使用者的效用,以及需要調整的體驗;而 Project Manager 則在需求開出後,檢驗可行性、與工程師確認如何實作。兩人都需要針對開發現況,不斷調規格、找資源、溝通需求,是相輔相成的存在。
而到最後,其實兩種 PM 的思維會漸漸混同,想著客戶需求的同時,也明白技術的限制或可挑戰的部分;或者想著技術與需求的同時,會再思考用戶是否需要什麼、會不會需求開不到點等問題。這境界,就需要時間累積、與你自己的努力了。
如需更具體的說明,可以參考這篇文章:〈PM 有兩種,「專案經理」跟「產品經理」到底有什麼不同?〉
3. 當 PM 困難嗎?
知名的獵人頭「江湖人稱S姊」,在文章〈PM在做什麼?PM厲害在哪?我想當PM可以嗎?〉中,其實點出了 PM 的一個重要問題。
PM 是一個相對職缺較多、入門門檻不如想像高,要做得好卻極其困難的職位。S姊點出的原因大致有三:
(1) 標準化流程不再重要
進入互聯網時代,專案/產品不再追求標準化或大量生產,因此不具管理權,也無專案決定權的 PM,缺乏「控管」的必要,企業似乎也想不出找個專職控管者的必要;
(2) 職銜廉價、信任感低
由於許多人以為 PM 只要會控時程、凹人凹錢凹資源就好,企業徵才也沒有列出具體條件,因此入門門檻很低;很多企業不知道該給員工什麼職銜時,往往也是套個 PM 就讓上了。
在這種職位氾濫、能力參差不齊的情況下,開發部門對 PM 的信任自然也很低。更可憐的是,以前 PM 還可以靠那張貴爆的 PMP 證書證明自己,現在拿出來卻只是「努力」的證據,還有可能被以為「只會照本宣科」。
(3) 高級行政助理
不管你懂不懂專有名詞、是否了解公司的產品與政策,PM 很容易就因為工作關係,成為部門之間的高級打雜員工。美其名是跨部門協調者,事實是什麼東西沒有職權歸屬、就會落到你身上。
此外,超長的回饋期與累積的挫折感,也非常折磨人。更別提因為自身技術不足或跨部門政治因素,所需面對的人事紛擾。
除了上下層與跨部門的兩極意見衝突以外,有更多問題會一波一波湧上來。如果是委外開發產品,還得控管外包、對內安撫同工者的不滿。
而由於整個專案、產品都由你掌握,久了自然也知道各個部門的境況與需求,因此只有你知道真正可能驗收上線的時間(也因此極度絕望)。
畢竟其他人都像瞎子摸象,只看到局部,有很多誤會與堅持的空間;說穿了只有從頭到尾跟著跑的你,看得見那頭大象生得什麼模樣,知道根本沒什麼美好的想像。也因此,你可能會長時間處於焦慮中。在正式上線交付營運團隊之前,即便有快樂與回饋,也都是短暫的。
總之,技術混雜著人事碰撞就是一團大災難。而解決這團災難,就是你的工作。
你能承擔這樣的壓力嗎?
1. 開發部門信誓旦旦告訴你:「這個功能不能做」「這個功能做不到」「不是原生規格很麻煩」,但其實功能早就在系統內、只是他懶得找或想敷衍你。
2. 3 週後核心版本要完工,但 KPI 的運算方法出不來、系統無法驗收,團隊無法加人加時,但客戶也不願放寬時程。
3. 你敢不敢在上頭開出奇妙需求、或是自己對完規格,發現功能不可能做到時,回頭跟上司否決提案,而非壓著 RD 強跑專案?
或者該問,你是否有足夠堅強的心理素質,面對四面八方(包括你自己)的質疑與挑戰呢?
4. PM的快樂與成就感
看完以上一大串經驗分享,也許你有點恐慌,搞不懂做 PM 有什麼必要。但先別急著下定論,讓我們來看看 PM 的快樂與成就感吧!
多數 PM 都認為,「產品如期推出、品質達到一定水準、獲取充分的用戶反饋」是漫長奮戰後最佳的回饋。要知道,即便是「小步快跑」、「敏捷開發」盛行的當代,產品開發依然是一條漫漫長路。
要在海量競品、複雜資訊、龐大數據中,梳理出用戶的需求,並規劃、執行整個產品與專案的開發,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而由於 PM 既無管理權,又多半無自主開發的能力(比如 coding、美術),因此被質疑的機會很多,要抓緊所有工作夥伴一起向前衝,更是困難。
也因此,最終收穫的果實才會加倍甜美。
就這樣嗎?
對,PM的快樂就是這樣,但也很足夠了。
想想看,這世界上有多少產品與專案胎死腹中?你就能明白,看到產品與專案面市,獲得一位客人的評價,是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情。
也許再加一個:在一片混亂中梳理出一條可行的道路,其實某方面來說也是很有成就感的。這樣的成長非常明顯,尤其當你回頭看第一個專案的兵荒馬亂,再看看自己幾年後的不同,相信差別一定很大。如果還能被團隊夥伴肯定能力,就更錦上添花了。
希望你回看來時路,也是滿足多過於懊悔。
這篇文章太長,我們下一篇繼續談 PM 的薪資落點與養成方式,並於最後一篇分享職場實務與 PM 培養方法。
[…] 延伸閱讀:〈產品經理是什麼?怎樣才能成為產品經理?〉 […]
[…] 在前兩篇文章《PM都在做什麼?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經驗談 (上)》《PM的薪水有多少?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經驗談 (中)》,我們從 PM 是什麼、PM的薪資落點,談到 PM 的培育。 […]
[…] 上篇,分享了 PM 的工作內容、成就感來源與常見職場困境。這篇我將從薪資談起,兼談 PM 的入行方法、相關職缺與常見的養成方式。 [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