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評書摘|《我可能錯了》相見恨晚的年度好書,不用正面思考也能跳脫逆境低潮,找回平靜自由
朋友隨口分享的一本書,化解了我五個月來的職場低潮。這本書是《我可能錯了: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》,講述森林派僧人,曾經的經濟學家「比約恩.納提科.林德布勞(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),1961 至 2022 年」,26 歲到泰國出家,17 年後還俗的人生故事與智慧。是瑞典與世界各大排行榜冠軍書,非常暢銷。
《我可能錯了》如何打動我?
本書有一個很暢銷書的副標,乍看以為又是一套公式心靈雞湯,但他其實更像一本自傳,只是其中透露的智慧極具深度,處處洞見。拿起書 10 分鐘後,我決定不讀完不放下。當故事進展到比約恩還俗返鄉後的憂鬱掙扎,以及深受絕症折磨,仍在困頓中綻放出清晰又溫暖的智慧時,我就決定一定要寫下這篇推薦文。
我希望保留一些內容,讓讀者自行領略,因此只會談及其中三項我特別喜歡的論點。這三點,是我讀完以後念念不忘,反覆咀嚼,迫切地想跟配偶、朋友們分享的。我在當天下午工作時應用了幾個所學,豁然開朗,當晚登入久違的臉書,寫了一篇長文推薦這本書。
讀完這本書,我們或許可以用新的角度,接納自己的感受、真正的放下,甩脫我執所帶來的紛爭與負面情緒,讓自己的心靈更自由、生活更有意義。
我可能錯了:放下對「應該」的執著
很多人會有種想法,以為「自己知道全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。當現狀不如我意時,我就僵住了。帶有『應該』這個詞的種種念頭,讓我變得委屈、沉悶和孤獨。」而這些念頭,往往來自於人的記憶、經歷、情緒制約,是我們預測未來的「基礎」。
念頭≠事實:別被大腦牽著走
但人們很常忘了,這些念頭並「不是未來,而是我們的假設」,是基於經驗而生的猜測。
偏偏,這個難以放下的念頭,會帶給我們最多痛苦。我們執著於「我覺得應該要這樣」,自己造成自己的苦痛。更可怕的是,我們越覺得「事情就是這樣」、「我是對的」,越想控制一切,就越可能走入死境。
比約恩成為僧人時,被授予納提科(Natthiko)這個名字,意思是「在智慧中成長的人」。在十七年的打坐修練中,比約恩歷經了無數與自己對話、腦中思緒奔騰的時候,他學到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「我對自己的每個念頭,再也不相信了。」
因為如果我們相信自己的每個念頭,執著於這些想法,注意力就會滋養更多念頭,卡死在萬劫不復的苦痛中。比約恩還俗後,曾受憂鬱症折磨,他提醒我們:「在我們最黑暗的時刻,深淵很可能是無底的,它(念頭)真的可以把我們折磨到死。」
「相信」與「知道」是兩件事
但是,了解「心理痛苦來自自己的執念」,就會讓我比較好過、不那麼難受嗎?比約恩在第十六章解釋:「心理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,並不代表它沒那麼痛苦。完全不是如此。但是了解它,可以帶給我們一種新方式來因應它。這就是為什麼我會主張『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』。」
當我們覺得「我是對的」、「我不懂為什麼他討厭我」、「為什麼他不為我著想」、「我受委屈了」的時候,如果執著相信大腦的訊號、被自己的念頭支配,我們就會一直是外在環境與內在願望的受害者。
指責、怪罪別人實在太簡單、太舒服了,以至於儘管我們或多或少知道,生活中很多困難也許是自己的念頭引起的,我們還是習慣將痛苦與不安歸因他人,減輕自己的焦慮。
魔法箴言:「我可能錯了」
在每週一次的通宵冥想中,來自英國的住持阿姜‧賈亞薩羅(Ajahn Jayasaro),與信眾、僧人分享他的魔法箴言。他說,「當你感覺到衝突開始悄悄醞釀、你和一個人的關係演變到快破裂的時候」,對自己重複三次「我可能錯了。我可能錯了。我可能錯了。」
這個魔法箴言,能幫我們朝向更有智慧、更具建設性的方向,讓你意識到事情可能真的錯了。如同八百年前,波斯蘇菲派大師魯米所說:「在是非對錯的想法之外,還有一片原野。我會在那裡與你相遇。」
正確不是唯一答案,感受與關係更重要
比約恩到英國寺院時,一位相當傑出的住持阿姜.蘇西托(Ajahn Sucitto),旁觀比約恩與他人吵架,紛爭的兩造都覺得自己才是對的,但住持看著他說道:「正確從來就不是重點。」生活有時無法按照你的預想前進,若我們想提升幸福感,我們要習慣「我可能錯了」「我可能並非無所不知」的想法。
「我可能錯了」這句話的背後,一是指出所有執著背後的「其他可能性」,二來揭示「對錯未必是重點」的哲思。這個覺知,貫穿了整本書,警示人們對正確的執著,可能模糊了真正重要的事物、限制了你的心靈與人生。正確不是情緒的起因,也不是最需要執著的地方。
人都容易頑固地陷入「理論是非」的爭執,窮極一切想證明「邏輯上我才是對的!」但也因此,所有的注意力都被這個聲音吸引走了。這個聲音,讓我們忘了其他的可能性,也忘了「相信與知道其實是兩件事」,平白磨損了人際關係,甚至在生活中鑄下大錯。

合作的真正重點是什麼?
比約恩在高原叢林工作時,僧人們被要求協助搬運巨大的黃銅佛像。各個國籍的僧人都在動手幫忙,包含作者在內的幾個西方人則退了出來,在旁指指點點,建議更快更省力的工作方法。住持阿姜‧賈亞薩羅提醒比約恩:「重點不是我們怎樣有效率地執行這件事,而是每個人在完成工作後的感受。」
想想看,與人相處,特別是在職場工作,對錯以外是否還有其他需要思考的因素與答案?比如,對行銷人員來說,做對做錯,也許只有市場可以回答。或者從團體合作的角度,「感受、磨合」可能比「效率」更為重要。
「爭贏」的勝負只在一時,折磨卻是長久的。在某些時候,我們應該學著用「信任」取代「控制」,放掉試圖預測未來的妄想,全心在當下。我們會更容易接觸到自己智慧的一面,自然結出更好的果。
寬恕是為了更健康的自己
本書的第二個重點,談到「寬恕如何成為通往自由的關鍵」。比約恩認為,一切的關鍵不是正面思考,而是「讓自己和已發生的事和解」,但這並不是為了成為一位偉人,或展示出高潔的心靈。
「關鍵在於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」,讓人們能「選擇用哪些感覺來填滿自己的心。」
當念頭困住我們,執著的代價就是多年受苦
比約恩領悟,人際關係間的鬥爭、不滿,很多時候其實早就過去了,只是當事人還處在憤恨不平中,「錯過和平的訊號」,很久以後才意識到,「戰爭……很早以前就結束了。」而我們被自己的念頭困住,不斷複述自己的委屈與傷痛,注意力全都被情緒與不滿奪走了。
生活中,應該也曾遇過這樣的人:為一件事情耿耿於懷,十幾二十幾年過去,還是會拿出來講。他的苦痛、委屈、難受,當然都是真的。但是很有可能,事件中的另一方早已成為過客,只有執著於這件事的當事人還在受苦,健康快樂不斷消磨。
我選擇和平
比約恩離開泰國後,去英國化緣,但當地不盛行佛教,民眾對森林派修行者的看法當然不一樣,就有人特地開車靠過來,搖下車窗辱罵他:「去找份該死的工作,老兄!」被當作寄生蟲羞辱,比約恩原本可能會有一番情緒波動,但在那個時刻,他意識到自己內心雖有變化,卻能平靜地自語「無所謂」。
他發現,自己終於釋懷、也終於自由了。
換做以前,他可能覺得委屈、想解釋自己的行為與尊崇的教義,但那一刻,他卻沒有任何動作。他意識到:「我們與自己達成的和平,是最重要的。」
不需要正面思考,也不用強迫轉念,只需要做到「放下」。
這當然不容易,畢竟人生在世,誰沒有看不慣的人?誰沒有處不來又討厭的死敵?誰沒有職場或社交中怎麼聊都合不來的人?誰沒遇過無緣無故就討厭你的人?每當一個又一個衝突的時刻來臨,放下自己的期盼,「學會喜歡他們本來的樣子」,本來就不容易。
你不知道的戰鬥:多一分同理
與自己和解、對他人和善,沒有一定的智慧與通達,很難實踐。我很喜歡比約恩在本書第三十四章,援引挪威影集《羞恥》(Skam)的一段分享:「你遇見的每個人/都在進行一場戰鬥/你對此一無所知/與人為善/永遠如此」。多了這層理解,也許能幫我們後退一步,放下心中的憤恨。
有趣的是,多數人雖然沒有寬恕自己的經驗,倒有不少勸告他人寬恕的故事。我很喜歡比約恩特別指出這點,還在第三十六章中點明:「勸人放下這種事,只能拿來勸自己,也只有這種時候才管用。」論點相當通透。
向未知低頭,擁抱更多可能
承繼「放下對正確的執著」,第三個重點,來談談作者用諸多篇幅所提倡的「勇於面對不確定」。
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:「知識對自己所知的一切感到驕傲。智慧在自己不知道的一切面前謙虛。」我們不是真的全知全能,也從來無法百分之百「正確」。
比約恩在修行的過程中,發現佛教徒相信「本淨」,也就是原始的純淨,認為人的核心是無罪、無誤的。因此,我們內心所有批判自己「我還不夠好」的聲音,其實是錯誤的。
我仍然會有情緒,但不必被控制
我們所放不下的,是對痛苦與失望的抗拒、掙扎。也因此,比約恩才說:「不要相信你的每個念頭」;誠如泰國僧人龍婆登(Luang Por Doon)的開示:「怒氣會升起,但它什麼都無法佔據」。
比約恩這樣解讀龍婆登的話:「它說明了,當我們的內心寬大到足以容納自己所有的感受時,生活會是什麼樣子。這並不是說我們再也不會有消極或難熬的情緒。我們只是不再認同它們,不再讓它們佔據自己。這樣一來,它們就不能再傷害我們,或讓我們做出令自己後悔的事。」
在職場上,我還是會受挫,或遇到批評或攻擊,也會被人事與流程困擾。但也是同一個我,開始肯定自己「已經盡力了(雖然主觀客觀上也許還有地方做不好)」,不再執著完美,而是活在當下,放手等時機來臨、讓回饋湧入,讓善意帶著我往前走。

從知識到智慧:承認「不知道」
我還是會被挑戰,但這些都是成長的契機。讓我有機會成長的關鍵,就在於我能不能擁抱這些機會,讓自我變得更少,留更多空間給生命;我能不能接受所有不知道與不控制,平靜而開放地面對一切,不再迷失於「事情應該或可能是什麼樣子的念頭中」。
比約恩在第二十七章寫道,他希望所有人都能銘記在心:「肯定自己已經盡力而為,這個念頭對自己會有好處。」人們常常過於苛責自己,苛責到連「有情緒」這件事都彷彿什麼大錯,覺得自己不應該被激怒、不應該受傷害、不應該這樣那樣,期許著一個更全能更正面的自己。
但是,「這種責備對你已經沉重的心情毫無幫助。」「企圖控制與預測一切,只會讓我的日子很難過」。
婚戒中的箴言:「這也會過去」
比約恩知道,人生在世,有很多「應該」與「執著」,因此他分享了另一個魔法句子,幫助他跳脫這些念頭。他甚至在結婚戒指中刻下了這句話!
這個魔法句子就是:「這也會過去。」
「這也會過去」提醒我們「所有一切都是無常」,好事壞事,都不須要恆久執著。比約恩最喜歡的一個故事,是阿姜‧賈亞薩羅(Ajahn Jayasaro)分享的中國寓言:
一位有智慧的老人與兒子住在一起,他們養的馬逃走時,鄰居惋惜他們的損失與不幸,隔天馬帶回了另外兩匹野馬,鄰居羨慕他們的幸運。後來老人的兒子在馴馬時摔斷腿,鄰居覺得耕作的重要勞動力受傷,實在太不幸了,但等到戰爭爆發,斷腿的兒子免役,鄰居又覺得老人一家很幸運,躲過死亡的威脅。
鄰居時而批判、時而羨慕,但智者都不改平淡的心態,始終回應:「可能是,可能不是」。這是因為,老人知道生活中發生的事情,很難斷定好壞。無論當下如何,沒有人知道明天會變成怎樣。
「放鬆對這類信念的控制,是一種解放」,我們對未來所知相當有限,若能「客觀地將我們相信與知道的區分開來,會獲益良多。」他在僧侶生活中體悟到,「每個人的人生都包含無窮盡的不確定性。人生當中只有一件事可以確定,那就是:人生總有一天會結束。其餘的就是希望、恐懼、假設、願望、想法與企圖。」
在他十七年修行的日子中,他了解到人生像水一樣,「不斷變化才是它的本質」。意圖抓住變化,往往帶來更多的痛苦。相反地,學習讓「全心在當下,足以讓自己以開放的態度應對」是更明智的做法。
少握拳,多鬆手:給人生留空位
要放開對願望與期盼的執著,並不容易,但誠如比約恩在另一個章節所分享,「我生命中絕大多數最美好的事情,都發生在我的控制之外」。他在一次徒步旅行中學到:「更美好的幸福形式,其特質在於『無』,而不是『有』。」鬆開拳頭,才能用手掌捧起更多東西。
我在離開加拿大時,一度覺得自己兩年多的嘗試是一場空、毫無助益,當時絞盡腦汁規劃未來,想要「走得更明智」。但我沒「預測」到的是,那兩年所有經歷,實實在在改變了我的職涯,甚至我當年短暫做了五個月的進出口工作,在十年後幫助我的另一份工作站穩腳步。
我們的所有盡心盡力,都會是未來的迴向。但不要試著掌握發生的時機,因為上天的安排有時遠遠好過我們的計劃。
也因此,我特別喜歡比約恩說:「希望你在生活中能少一點握拳,多一點鬆手。少一點控制,多一些信任。少一點『我必須預先知道一切』,多一些『順其自然』。」他用很詩情畫意的方式點出餘裕的必要:「別忘了為奇蹟留下空間。」
世事難料,那麼為什麼人類會覺得自己能掌握一切發展?而又為什麼當事情不如預期時,要為了本就不可能百分百掌控的事情,不安焦慮?
不可控才是人生的常態
比約恩回顧他的際遇,坦白道:「我一生中擔心的大部分事情,從來都沒發生過。至於大多數確實發生的事,我永遠都無法預料。」這些看似老生常談的事情,在我們資歷日深、學會更多生存訣竅時,往往會因為處世老練而被淡忘,開始以為自己能掌控多數的事情。
但是真正的心靈成長,就發生在這一刻。「心靈成長,很大一部分正是勇於面對不確定性。當我們能忍受不知道和不控制時,就能接觸到自己更有智慧的那一面。」更有智慧,而不是更為熟練。
「不預期生活按照自己認定或感覺該有的方式發展,這是一種智慧。理解自己其實一無所知,就是一種智慧。」
5 則我喜歡的金句
- 讓自己和已發生的事和解,主要並不是為了成為更偉大的人。關鍵在於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、選擇用哪些感覺來填滿自己的心。
- 你遇見的每個人,都在進行一場戰鬥,你對此一無所知。與人為善,永遠如此。
- 有件事銘記在心,對自己會有好處,那就是:我現在有盡力而為。
- 我可能錯了。……我以為自己知道全世界應該是什麼樣子。當現狀不如我意時,我就僵住了。帶有「應該」這個詞的種種念頭,讓我變得委屈、沉悶和孤獨。
- 希望你在生活中能少一點握拳,多一點鬆手。少一點控制,多一些信任。少一點「我必須預先知道一切」,多一些「順其自然」。
我很感謝比約恩將一生智慧與經歷寫成書,從瑞典走向全世界,讓所有在低谷的人,有機會觸及更高層次的思維,與各種人生困境和解。讀完以後,只要遇到不開心的事情,我都跟自己說:「我可能錯了」,「這也會過去」,「也許這樣更好」。
神奇地是,這些想法真的能幫助我放下執著,讓我的焦慮緩解,睡眠品質也更好了。
結語:你想要怎麼過接下來的人生?
比約恩的一生走得很早,恰恰印證了書中的一句話:「我們都不知道,自己的沙漏上半部還剩下多少細沙。」生命的長短無人能知,我們唯一能掌握的,就是選擇不去傷害他人、不被自己的執著與願望束縛,勇於面對不確定與失敗,盡力而為,讓奇蹟自然降臨。
無須自我苛責,不必辯證對錯,用信任(以及適度的規劃)、以及與人為善的前提,讓自己平靜的臨在,度過生命的挑戰。
最後,我想分享書中我最喜歡的兩則故事,說明我們如何「成為你在世界上最想見到的樣子」。這也會是我接下來在規劃「人生該怎麼過」的時候,指引的方針。
兩個故事:自律與影響力
一位森林僧人智者阿姜.帕薩諾,曾被親人熱情邀請去喝酒。他以森林修行派的僧人必須禁酒為由,婉拒了這場酒會。他的堂兄積極勸誘:「喝啦!反正又沒人知道。」在這個掙扎的時刻,也許很多人就會啜飲一口?
但作者寫道:「這時阿姜.帕薩諾抬起頭看著他,沉靜又真誠地回答:『我會知道。』」
比約恩怎麼解讀阿姜.帕薩諾的故事?他說一切善行與自我約束,並不是因為一本書籍或宗教手冊的教導,也不是因為怕死後受到懲罰才不敢做,而是因為「我記得」。行善、自律,從來都只是對自己交代。
「所有我覺得羞恥、擔心別人發現、知道自己做錯的事──這些全是沉重的包袱」,會跟隨我們一生。比約恩知道,問心無愧地生活、不帶著陰影生活,為自己的言行負責,其實是為了減輕自己的負擔。真正可怕的,不是生命結束,而是「生命結束時,看起來是什麼樣子。」
「對牠很重要」:別小看微小的善
另一則故事,是一位執著拯救海星的小女孩,在暴風雨後將海星一片一片拋回海裡,試圖拯救生命。但海灘上有成千上萬的海星,一位路過的老人質疑她的行為「都是徒勞」,根本沒作用。
「小女孩並不氣餒,又拾起一枚海星拋入海中,然後說道:『這對牠很重要。』」
阿姜.帕薩諾與海星女孩的故事,正是「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」的體現。
願我們都能積累美好的言行,讓自己能坦然迎接死亡,「成為自己在世界上想見到的樣子」。
延伸主題與思考清單
《我可能錯了: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》觸及的議題很廣,還有談到以下面向。如果我的分享沒有觸動你,但你對這些主題有興趣,還是很推薦閱讀:
- 人要怎麼面對死亡或終結?
- 如何讓自己的心靈更自由?
- 怎麼擁抱或接受自己討厭的人,或接受被討厭的自己?
- 為什麼人生不是非黑即白?
- 為什麼明明我是正確的,事情卻不如我意?
- 信任為什麼很重要?什麼時候依靠信任,什麼時候依靠控制?
- 如何降低對人事物的失望,或避免產生強烈反應?如何讓自己不容易受傷害?
- 如何提升自我肯定?
- 成功的人就一定快樂嗎?
- 在人生低谷時,該怎麼辦?如何避免被深淵折磨至死?
希望我們都能從這本書《我可能錯了: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》,獲得更自在、更平靜的人生。
看更多 Selena 的讀書心得與書評「請點此」。



